近年来,宁陵县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锚定“文旅赋能民族团结、团结促进文旅发展”双向目标,创新构建“文旅融合+民族团结”双轮驱动机制,将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文旅资源开发、文化服务供给、阵地建设运营全过程,推动县域文旅发展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先后荣获“河南文华大奖”“河南省首届惠民文化节集体组织奖”等荣誉,成功打造出县域层面以文旅赋能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样板。
以“品牌塑造”为抓手,厚植民族团结文化根基
宁陵县立足“殷商之源”深厚文化底蕴与“天长地久”城市品牌内涵,以特色文旅品牌为纽带,搭建民族文化共鸣平台,推动文化认同向民族团结深度转化。
打造全域研学品牌。聚焦“一红一绿一非遗”核心主题,以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绿色文化传递生态理念、非遗文化凝聚民族智慧,串联特色文化点位,打造“文化寻根+民族团结”主题研学线路。通过常态化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研学之旅中悄然生根发芽。
激活民族非遗活力。创新推出“非遗市集+民俗体验”特色活动,集中活态展示垛子羊肉、哨子汤制作技艺等9项市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让传统技艺成为联结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协防”四位一体保护体系,重点守护东关清真寺等民族文化古迹,强化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成为滋养民族团结的“活教材”。
培育融合文旅品牌。深挖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交融点,打造“梨乡风情+民族文化”复合型文旅品牌。以万顷梨园为依托,在梨花节、采摘节中融入少数民族歌舞展演、民俗手作体验等环节,吸引各族群众共赏共乐。联动民族聚居村打造“民俗体验示范线路”,串联东关清真寺文化展示、少数民族非遗工坊、特色美食街区等节点,推动“单一观光”向“文化共情”升级,让各族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增进文化认同。
以“文化惠民”为载体,搭建民族交往交融桥梁
宁陵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心,创新构建“三维一体”文化服务体系,以普惠性文化活动打破民族交往壁垒,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共享中增进情感、凝聚共识。
织密文化服务网络。以“新时代 新征程 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建立“县级统筹+乡镇联动+村级落地”服务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覆盖全域。依托“四季村晚”“葛天文化系列活动”等7大平台,全年开展惠民演出、书画展览、电影放映等活动700余场,覆盖群众15万人次。在民族聚居村举办“民族团结专场”12场,以政策宣传、民族歌舞联演惠及各族群众2万人次,让文化惠民成果浸润人心。
打造精品文化IP。深耕民族文化题材创作,原创剧目《黄河故道梨花开》以宁陵各族群众共护梨园、共谋发展为原型,荣获“河南文华大奖”并进京展演,覆盖观众50万人次。《葛天乐舞》等6部剧目唤醒民族文化记忆,“豫‘尚’非遗市集”联动12项非遗项目吸引5万各族群众参与,“小梨妹”“小葫芦”等非遗助农案例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形成“创作-展演-传承-赋能”的文化认同培育闭环。
提升文化认同实效。文化浸润与情感联结成效显著,各族群众精神共鸣持续增强,文化凝心聚力作用持续彰显。2025年以来,全县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感提升至92.6%,公共文化服务满意率达98.3%,民族聚居村群众对“文旅+民族团结”活动满意度超99%,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聚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厚重文化滋养中绚丽绽放。
以“阵地建设”为支撑,筑牢民族团结工作基石
宁陵县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以标准化设施、精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完善阵地硬件布局。建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核心的县级文化地标,设置“民族团结文化专区”10余处。实现14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36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在6个民族聚居村升级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小院”。投资200万元完成县博物馆陈展升级,新增“民族交融在宁陵”专题展厅(已于2025年9月底开放),全方位丰富民族文化展示载体。
创新阵地服务模式。推行文化馆“总分馆”制,在张弓路分馆设立“民族文化交流基地”,每月开展书法培训、民族舞蹈教学等公益活动,年培训各族群众超1000人次。县图书馆(国家一级馆)与郑州图书馆实现1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新建2座城市书房并增设“民族文化专区”,通过“书香润心 民族团结”主题阅览分享会,让文化滋养精准惠及各族群众。
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文旅市场信用评价体系,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规范景区、非遗工坊等经营主体30余家。在梨园景区、东关清真寺等重点点位设立“民族团结服务岗”,组织志愿者提供咨询引导、纠纷调解服务,全年化解涉民族文化体验类轻微纠纷10余起,以清朗文旅环境护航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来源:商丘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