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一向是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杀手”。从医近40年来,花亚伟见过太多生死,深知癌症对于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的危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持续呼吁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相关建议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之中。
“在预防和筛查上多点投入,就能换来更多的健康效益。”花亚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专访时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花亚伟还带来关于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提案,期待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
同时,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近年来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表现优异。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花亚伟也带来自己的思考。他强调,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此外,要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切实补足基层短板弱项。
早一时发现癌前病变,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近年来,你持续呼吁癌症早筛早诊早治。癌症早筛有多重要?如何进一步健全癌症综合防治体系?
花亚伟: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关于癌症防治,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三个“1/3”的理念。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1/3的癌症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获得治愈;1/3的癌症通过科学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由此可以看出预防和早筛的重要性。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主要是遵循“治未病”的理念,减少致癌因素对于人体的伤害。应当大力普及防癌知识,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鼓励群众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心理平衡等。此外,通过有些疫苗的接种可直接或间接预防癌症的发生。如:HPV疫苗可直接预防宫颈癌,乙肝疫苗可间接预防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原发性肝癌。
从筛查的角度来说,要积极推广成熟的早筛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检测方法。目前,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都有一套完整的早筛方案。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癌症早筛商业化产品也在铺开,有关部门应注重对其应用的推广和监管。
肿瘤标志物筛查等工作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或体检中心开展,但恶性肿瘤最终确诊的标准是病理学检查,特别是通过有创检查获得相应人体器官组织,这就必须由病理医生来明确诊断。缺乏高水平的病理医生是制约基层及时诊断的短板。譬如宫颈癌筛查可以通过宫颈刮片来完成,又如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些技术对于基层而言没有太大难度,但往往因缺乏相应的诊断医师,很难有效鉴别出患者是否患癌。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智慧远程医疗的作用,把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一步下沉,让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筛查、诊断、治疗的服务流程。
那么对广大群众而言,要提倡定期体检。早一时发现癌前病变,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尤其要重视在农村地区的宣教工作,因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较为淡薄。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农村结直肠癌患者,中晚期占到了绝大多数,其中超过八成的患者从未进行过肠镜检查。要知道,45岁以上就属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我强烈建议这个年龄段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若发现肠息肉及癌前病变,应当及时给予切除,随后继续定期随访观察,就能有效避免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时,我也建议将涉及其他癌种的早筛项目和产品纳入医保或商业保险支付目录,特别把高危人群每年定期参加的防癌筛查纳入医保门诊支付范围,让更多群众筛得上、筛得起,提高早诊早治率。
抗癌疗法和药物的研发在临床上应用固然重要,但其重点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到的后1/3病人。当癌症步入晚期,往往只能通过科学治疗延长患者的带病生存期,实现完全治愈的目标较少。所以要特别强调“关口前移”,“治未病”先行,才能使“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在预防和筛查上多点投入,就能换来更多的健康效益。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今年全国两会,你着重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看待当前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的情况?
花亚伟: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学业、工作、房贷等多重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尤其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不少人出现焦虑、不安、苦闷等应激反应,心理健康失衡的群体不断加大,需要相关行业提供心理治疗的优质服务。
通过调研,我发现心理治疗市场供需双方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质量心理健康供给服务不足。目前,只有小部分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已开设或正在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开设了精神卫生科、心理咨询科等,但需求方付费意愿低,且很少地区将未患有精神障碍疾病但心理健康受损人员的心理咨询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相关科室发展面临困难。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商业化短期“心理咨询培训”机构,学员缴纳一定费用即可参加课程培训,获取的证书大多为包装过后的培训合格证,并非真正的从业资格证。
三是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途径不畅。2017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截至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统一资格证书考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四是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标准缺失。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心理咨询疗法,其服务有效性、收费合理性和权威性缺乏论证。随着越来越多数字化心理健康产品涌现,加之许多机构并未设立服务效果导向评价机制,运行模式过于商业化,心理健康服务纠纷时有发生。
针对行业发展困境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具有较高门槛的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机制。卫健、教育、人社部门应联动协作,可借鉴法律职业资格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职业资格管理。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心理咨询行业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职业伦理建设。
二是建立以学历教育为基础的职业资格体系。建议区别于技能型职业,只有获得心理学学士及以上学位者才能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面对当下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可同步发展准学历教育,但必须严格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进行培养,确保从业人员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和相应能力水平。
三是探索科学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疗法。积极开展疗法实证性研究,推广心理咨询循证疗法应用,逐步健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标准。
四是支持鼓励自主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推广心理咨询数字疗法,一方面可达到为心灵“治未病”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为来访者提供自主匹配、人机互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实现更高效的跟踪回访、效果评估、疗法改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私密性、可及性、便捷性、有效性。
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带动肿瘤防治综合能力提升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近年来,河南省肿瘤医院在三级公立医院“国考”中处于第一梯队行列。你如何理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花亚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聚焦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将加强肿瘤领域的科研攻关水平,不断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继而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完善区域医教研防等功能布局,使群众就近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今年,河南省力图将肿瘤中心建设下沉至县域一级。我们将推广关键适宜技术,加大专科人员的技术培训,结合互联网+医疗、医联体等载体,带动县域肿瘤防治综合能力的提升。
肿瘤诊疗特别要强调全域发力。作为国内首批MDT(多学科会诊)试点单位之一,我们在推进MDT诊疗模式方面有了长足探索。在接诊疑难危重症患者时,医院将成立由病理、影像、外科、内科、药剂等科室共同组建的团队,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使患者在院内的诊疗流程实现无缝衔接。目前已形成乳腺、结直肠、食管、肺、胃、头颈、泌尿、肝胆、神经、血液等多个主要肿瘤病种首诊MDT常态化,有效保证了患者治疗效果。
其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智慧化赋能之下,除却线上挂号、线上查询检查检验结果,我们还实现了分时段就诊、集中预约、科间转诊,避免患者多次挂号、来回奔波,同时对不熟悉智能应用的老年人保留线下人工服务等传统渠道。另外,我们也重视肿瘤防、筛、诊、治、康的全程管理,为出院患者开具康复处方,告知饮食、运动、用药、复诊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温馨细致的服务。
最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医务人员的通力配合。我们将以“优劳优得”为导向,落实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要求。同时建议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政策,及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性劳务价值,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和社区,而基层的短板弱项集中在人才、药品、设备等方面。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花亚伟:你提到的这些问题在乡村一级较为突出,其中人才问题尤为显著。尽管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基层人才培养工程,有的还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医学生,但在现实中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仍然是普遍现象。
设备问题实质上与人才问题相挂钩,即使为乡村医疗机构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如果没有专业过硬的医务人员操刀,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药品方面,主要是依据国家基药目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配送,基本可以满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需求。至于从上级医院下转到基层且仍有其他用药需求的患者,由于用药量小,配送企业服务不到位,依靠单个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自身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在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基础上,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事”一体化管理,在人才培养、药品调配与硬件设备上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支撑,最大限度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织好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网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