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持续关注发展中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他表示,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包含双重内涵。其一是中医药本身具备新质生产力基因,其二是中医药蕴含新质生产力要素。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和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基础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还需加大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力度,大多数传统方剂作用机制、科学内涵尚未完全被揭示,中医药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等。因此,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加快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
为此,他建议:
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医药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加大对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药物研发等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投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跨界融合发展,支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政府主导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加快建立国家级、区域级、省级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促进中医药产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中医药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跨学科人才培养,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加入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队列。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区域内中医药科技创新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中医药“智能+”的“高精尖缺”新业态。
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建立中药材溯源机制,推动第三方质量检测普适化。加快将数字技术融入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按国际化标准加强中药材源头控制,建立溯源体系;鼓励企业积极接受质量检测。加快建设中医药产业数字化发展平台,推进资源整合与平台重构。积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依托数字资源,实现全链条信息共享和智能化管理。
因地制宜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国家层面完善推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新增政策与原有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对各地方中药产业发展进行分类引导。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探索中医药产业新业态,打造可满足多种生活需求的中医药产品群,加块推动中医药与康养、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医药产业生态圈,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深化延链补链提升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发掘中药材资源优势,拓展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支持地方加快布局中药材全产业链条综合开发,开展补链、延链、强链建设,构建中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稳定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中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针灸保健品、新型针灸贴、中药化妆品等,进一步拓展中医药的应用领域。
加快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中药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升级,推动生产精准化。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临床打造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的完整中医药数字诊疗生态链。运用数字化技术做好中医药文化、知识与产品的深度融合及传播,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发展中医药数字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