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有形、有感、有效”工作导向,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人才培养全方位、学生成长全链条,教育引领各族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民族工作格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体系中,制定工作制度10余项。组建政工干部、党员教师、民族宗教工作联络员、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等4支工作队伍,单独列支民族宗教工作专项经费,有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作用,每年召开专题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做到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推进有保障、落实有成效,始终确保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思想引领,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范教育优势,以培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大国良师为己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办好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融入师范生思政必修课程,嵌入备课授课、教学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推送民族工作资讯,形成“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模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入脑入心。
三、坚持以文化人,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氛围
学校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在中心花园开辟“民族团结石榴林”,每年开展“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民族团结植树活动,组织各民族师生共同栽植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树。日常通过绿化养护劳动等实践活动,让各族师生切实感受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氛围,“民族团结石榴林”已成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地理标识”。在校园多区域布设有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突出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校刊、板报、校园广播、文化墙、学校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发挥教室、阅览室、走廊等场所的润育功能,打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校园文化。
四、坚持暖心帮扶,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金”“新生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越冬补助”等方式,为有困难的各族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教材减免、餐券补贴、被褥发放等帮扶。在日常管理中坚持教育为先、敢管善管、一视同仁,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校荣校的思想观念。开展学业支持与课程帮扶,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坚持混居混编模式,在全校形成各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室,以爱国主义、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为工作重点,开展“学业一帮一”“一期一本书”等活动,成为各民族学生的温馨家园,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开展“万里赴疆”家访活动,每年暑假,学校领导带领工作组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家访,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掌握学生及家庭的第一手资料,完善“家校联通”的教育体系。针对经济困难、学业落后、心理问题等各类学生,老师与家长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五、坚持实践育人,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形式
学校利用河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有风景的思政课”——文化研学活动,组织各民族学生到裴寨、回龙等红色基地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到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和河南省博物院等地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用鲜活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学生心灵深处。学校民族团结特色品牌“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活动已连续举办8届,通过理论学习、学业帮扶、体育活动、文化研学等方式,各民族学生深度参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效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连续6年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以民族团结故事为背景,讴歌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
六、坚持社会服务,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感使命感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2001年起,先后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疆哈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等地派遣2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当地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期间,志愿者们立足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在当地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体验式劳动教育和自然科学启蒙教育。通过组织开展爱国教育公开课、争做红色讲解员、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立足基础教育阶段,在少数民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教育,深深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树立了国家意识、涵养了爱国之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扎根在少数民族学生心中。支教期间,各族师生在民族团结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中同进步、共成长,不断深化彼此守望相助的真情实感,也影响并带动广大在校学子主动了解国情社情、熟悉我国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师范大学将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线和重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团结带领各族师生为服务“两高四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章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