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虞城县委统战部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统战+非遗”工作新路径,深入挖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遗技艺传承人、新生代企业家等统战资源,共同绘制了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新蓝图。
截至目前,虞城县已拥有非遗项目17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6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名、市级62名、县级320名。
搭建发展平台,汇聚非遗传承力量
设立非遗工坊。在全县范围内设立多个非遗工坊,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如,“汤都红粘谷酒传统酿造技艺”非遗工坊,在传承人杨威的带领下,不仅成功恢复了这一古老酿造技艺,还开发出了10余种规格的红粘谷酒。据工坊负责人介绍,工坊的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左右,带动了当地110人左右的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举办特色培训班。举办线上线下非遗培训班,普及非遗知识,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培训班涵盖了剪纸、泥塑、酿酒等多个非遗项目,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技艺精髓。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共培训1万余人次,带动就业2000余人。
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建立多个市级非遗展示基地、传习所和生产性保护基地,涵盖了黄氏正骨法、民间多层剪纸、韩氏木刻等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技艺。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非遗技艺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同时,也成为了虞城县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特色传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
举办非遗文化节。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重大节庆日,坚持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了“木心叶意”赵红霞木叶画展,展示了赵红霞精心创作的木叶画作品。这些作品以树叶为载体,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融合,吸引近万名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非遗讲座、展览、演出等形式,让青少年和社区居民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非遗传承人们走进校园和社区,为孩子们、大学生和居民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盛宴。近三年来,已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50余场次,覆盖学生近万人次;非遗进社区活动30余场次,覆盖社区居民5万余人次。
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非遗文化。县新联会媒体同心会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发布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技艺。如,民间多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县新联会副会长贾艳梅创新实现“分层叠加剪纸法”,将绘画技法融入剪纸中,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截至目前,贾艳梅的剪纸作品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已超过百万次,点赞和评论数达到数万条。
兴产业促共富,拓展非遗经济价值
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不仅具有非遗文化的精髓和韵味,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时尚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如,韩氏木刻代表性传承人结合现代工艺艺术和建设需求,将木刻技艺应用于公园楼台建造、古建园林、仿古门窗等领域,不断提升木刻技艺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衍生出多种产品业态。鼓励非遗项目走进木兰祠、蜗牛小镇、马牧集老街等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如,马牧集老街就吸引了伊尹佩香、根雕艺术等十数家非遗项目入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街区。据统计,近两年马牧集老街的游客量达到了近60余万人次,其中非遗文化街区的游客占比达到了30%以上。
来源:商丘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