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誓不臣倭——台胞家族抗日救亡历史图文展暨两岸往来信物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展出期间,驻马店市2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高校)、企业,驻马店市民和大中小学生,以及来自浙江、湖北、陕西、山西等地的游客1000多人参观了展览,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积极反响。
以图载史:铭记抗战历史捍卫光复成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时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伟大胜利成果。“誓不臣倭——台胞家族抗日救亡历史图文展暨两岸往来信物展”不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两岸同根同源、血浓于水关系的生动诠释。
开展当天,71岁的定居台胞陈桂花冒着40度的高温坚持来到展厅,她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慢慢挪动脚步,边看边动容地说:“我父亲在台湾高雄出生,曾在国民党部队服役,1947年我随父亲落户定居驻马店。看到这些图片,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讲的故事了,台湾同胞那时候也不容易啊,被日本人欺负,还要偷偷支持祖国抗日。”
来自湖北孝感的历史老师潘友元暑期旅游路过驻马店文化馆,被展览深深吸引,一张图一张图地看得非常仔细,看完展览还意犹未尽,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许久。他说:“平时在工作中很难接触到这些珍贵的资料,全国台联办这个展览很有意义!这些史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唇亡齿寒的命运共同体,台胞九大家族参与抗战的光辉事迹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铭记。”
展览期间,一个小学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关注,他先后三次来到展馆,两次写下观展留言,“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留言笔锋如刀如锥,他就是在驻马店市二十八小学上六年级的周琦祥。他第一次是跟妈妈一起来的,最后一次带了高中放假的哥哥一起来,这次他已经能为哥哥讲解这段两岸同胞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了。
展览最后一天,驻马店市医保局局长张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来到展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他感叹道:“‘誓不臣倭’这四个字铁骨铮铮!在今天听来更有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这些图文和信物,证明了无论身处何地,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的信念从未改变。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医保局作为服务群众医疗保障的部门,会认真落实好惠台政策,让两岸同胞共享发展福祉。”参观结束后,在现场的常住台胞志愿者任小红激动地拉着张乐局长的手:“2023年我在市台联会的帮助下,在所居住的社区缴纳了医保,2024年意外生病在驻马店市中医院做了一个手术,出院结算时直接报销了一大半费用,没想到大陆的医保政策这么便捷惠民!”驻马店市台联会会长刘金玉在旁边介绍:“近年来,我们协调医保局开通了台胞缴纳医保绿色通道,台胞们拿台胞证或居住证均可办理,常住台胞可以享受和大陆居民一样的待遇。”
短短十天的展览,接待了各行各业的参观者,有党政机关干部,有高校的教职工,有国有企业的高管,有民营企业的残疾员工,有商会的企业家们,有退休的老干部,还有中小学生和在外地上学暑假回家的大学生们……本次展览突破了书本的局限,让驻马店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直观地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与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不仅是一次视觉的游览,更是一次知识的扩容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认知与思考。
同时,为了打破传统线下展览的时空限制,让更多不能来到展馆的人也能重温台湾光复的历程,细数两岸亲情的印记,驻马店市文化馆还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借助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了线上展览,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融合。
以物证情:信物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展览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情感的联结。除抗日救亡主题外,现场还特别展陈了50余件珍贵实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着民族觉醒的悲壮与坚韧;一枚枚两岸往来的邮票和一封封满含牵挂的家书,凝结着两岸亲人浓浓的亲情乡情;那看似普通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电熨斗、煮蛋器,传统乾唐轩瓷器挂画和非遗工艺品彰化鹿港狮头,台湾特色金门高粱酒、凤梨酥、西雅图咖啡,清晰刻画着两岸交流互通的轨迹……这些跨越海峡的“传情之物”,正是改革开放以来骨肉亲情不断汇聚、不可阻挡的浩荡潮流的最佳注脚。
为了办好这次展览,驻马店籍的台胞、台属亲人积极捐赠两岸往来信物,这些信物如同无声的讲述者,以最质朴的生活印记,串联起跨越海峡的岁月与情感,成为两岸血脉相连的鲜活见证,为展览注入了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
“台湾邮政纪念两岸三通卡通公仔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两岸路更宽、心更近的见证。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让这条路永远畅通,让这份情永远温热。”台属苗培说。
驻马店市住房公积金机关党支部负责人王深带领全体党员看完展览后说:“小时候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感触颇深,如今展览中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信物,让我对台湾同胞的爱国爱乡之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
开展第一天,常住台胞王彦玲还把在台湾学到的奶茶制作手艺带到了展馆茶歇区。她在家手工熬制红豆和鲜奶,现场手摇台式奶茶,让不少观展者称赞“口感丝滑,台湾奶茶好喝不甜腻”。
展览期间,正逢台胞屈晓新回家乡探亲,她带来了一套1953年生产的“天后宫”牌茶具,搭配上阿里山乌龙茶与日月潭红茶,经过太平洋海风和高山云雾浸润的茶叶,在一次次冲泡中舒展释放出清新的茶韵,让观展者体验到了浓浓的宝岛风情。
“台湾茶的根,深植于福建。清朝嘉庆年间,柯朝把福建的茶种、制茶技艺带到岛内,茶从此在台湾生根发芽,所以说台湾茶与大陆的茶一脉相承。”台属于广荣手持墨绿的台湾阿里山茶叶盒,向围拢的参展嘉宾娓娓道来。他指向茶叶盒身上飘逸的书法文字,“大家看,这里印刻的是唐代被尊为‘茶仙’的卢仝所作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和书法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和印记,是两岸民众割舍不断的文化联结。”
听台胞“自己人”讲故事:台胞志愿者让展览情意更浓
在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一件优雅的紫色手工丝绸旗袍静静陈列,非常引人注目。旗袍色泽温润、针脚细密,流淌着时光沉淀的华美光泽。旗袍上精致的盘扣、考究的滚边,无处不体现着当年精湛的手工艺与制衣者的用心。
“这件旗袍是1950年我先生的母亲——我的台湾婆婆,在我结婚时亲手交给我的。她告诉我,这不仅是一件衣裳,而是她对我和先生婚姻的祝福,是对我这个大陆媳妇的认可。”驻马店籍陆配王丽向观展者讲述这件“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如今,这件承载着两代人婚姻祝福的旗袍,已由王丽郑重传给了自己的女儿。“我告诉女儿,这抹传承三代的紫色里缝进了跨越海峡的亲情,是奶奶的慈爱,是父母走过的岁月,更是我们对家庭圆满、生活幸福的共同祈愿。”
展览期间,驻马店市驿城区常住台胞王彦玲、任小红,陆配倪萍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展览期间,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常住台胞任小红和陆配倪萍,每天冒着酷暑,到文化馆义务讲解,向观展者讲解台胞抗日救亡的历史和两岸信物背后的故事,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幅台湾地图,第一次那么清晰地了解到台湾省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环境,台剧里经常出现的台东、台南、高雄等地名都能在上面找到。刚才台胞阿姨从自身经历出发,向我热情介绍了台湾美味的便当、夏季多台风、环岛自驾等趣事儿,深深地感染了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台湾走一走、看一看。”吉林工商学院学生王馨悦说。
现在,驻马店有几千对两岸婚姻,驻台两地交流联系非常紧密。从“参与者”到“连心人”,这份源于同根同源的“乡音讲解”志愿服务,生动展现了台湾同胞真挚的乡土情怀与促进融合的坚定信念,让展览“情意更浓”,让两岸同胞心贴得更近,成为现场最动人的“两岸同心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信物是最真的连心锁。在展览中感受“誓不臣倭”的民族气节,触摸两岸同胞“共护家国”的赤子之心,既是对台胞抗日精神的致敬,更是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有力印证。这次展览就是跨越海峡的“心灵之桥”,它通过历史告诉未来——台湾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它通过信物传递信念——两岸同胞定能在亲密往来中融合发展!
来源: 驻马店市台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