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统战】怎样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
作者: 发布日期:2016-09-09 浏览次数:

【典型事例】

2009427清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潞城乡马郎壮剧团的30多号人马浩浩荡荡地往县城参加一年一度的田林·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像潞城马郎壮剧团这样的民间业余壮剧团就来了十几个,周边县的壮剧团也前来参加,连贵州省的遵义壮剧团,云南省的文山州、富宁县的壮剧团,也远道前来参加演出。开演之际,戏台周围人山人海,四里八乡的观众像过节一样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地赶到县城来看戏;即便是家住县城的居民,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锣鼓锵锵地敲响,正在吃饭的会马上丢下饭碗,正在睡觉的也会一骨碌爬起来。壮族人民每逢年过节、三月歌圩、喜庆丰收、贺寿嫁娶、建房乔迁等必演壮剧、看壮剧。这是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可割舍的典型而浓郁的风俗习惯,是壮族人民的特殊需要。

古老而青春焕发的壮剧,不断得到国内外的关心与支持。这当中,首推2010523日晚,为期5天的首届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在中国壮剧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隆重开幕的盛况。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艺术家及泰国的留学生们纷纷登台献艺,为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助兴。国内的戏剧艺术家中,有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壮剧团、歌舞团、艺术团的,有中国歌舞剧院的,有当红的演唱组合凤凰传奇”“蚂蚁组合”“草原兄妹”“玖月奇迹等,更有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歌坛大腕孙悦等。

北路壮剧的唱、念都用壮族语言,巧妙地运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其表演的音乐风格古朴,素雅洗练,意味浓烈,感人心肺。诞生近300年来,北路壮剧上演的剧目已达300多个,这些剧目大多来自北路壮族的生活实践,也有由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北路壮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实属罕见,因而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发祥于田林县的壮剧,已经走出广西,面向全国。

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广西制定和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同时成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治区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包括北路壮剧在内的壮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买下了一份重量级保险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电视的实现,在日益勃发新颖的电视媒体、外来文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强烈的冲击之下,古老而神奇的壮族艺术奇葩壮剧,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的考验。为应对这一挑战,田林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保障壮族人民对北路壮剧的传承发展的特殊需要,将保护和发展北路壮剧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建立了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的工作机制,全力打造田林北路壮剧之乡的文化品牌。继2007年、2008年、2009年成功举办三届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2010年更上一层楼,举办中国壮剧文化艺术节,均实现南宁、百色、田林三地直播,覆盖观众1000万人。20074月,挂牌成立田林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聘请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剧)代表性传承人的闭克坚老先生为名誉校长,几年来学校吸引和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加入到北路壮剧文化传承队伍中来,并组织资深艺人深入到各个乡(镇)业余剧团进行指导;邀请区内外著名民俗、声乐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北路壮剧的历史、现状、传承、文化意义等进行研讨,进一步推动了北路壮剧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和发展。

【方法论】

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是指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殊自然环境中,在物质条件和文化生活方面相对于汉族而言的特殊需要,代表着每个民族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包括物质的特殊需要和非物质的特殊需要两个方面。少数民族在物质方面的特殊需要,主要有民族服饰、工艺美术品、民族医药、民族体育用品等;非物质方面的特殊需要,有民族文字媒体、民族戏剧、民族节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还有各具特色的民居、婚姻、礼仪、丧葬、饮食文化等。

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直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障少数民族在不同时空的特殊需要,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是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需要。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发挥市场作用。要大力扶持培育与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相关的企业、团体乃至民间艺人,生产和制作出优质的产品与作品,积极融入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在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的基础上开拓市场,使产品、作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获取越来越多的利润。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在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中的独特作用,下功夫把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中的特色物品、戏剧曲艺、庆典节日等,打造成为海内外游客所追寻的佳品美事,达到以旅游带动购买民族物品观赏民族风情,以购买民族物品观赏民族风情促进旅游的双丰收。要鼓励、引导和帮助有条件有潜力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特殊需要,做大做强,从民族地区走向全国市场,走向世界市场。要发挥少数民族特殊需要中的民族戏剧、节庆、说唱、体育运动等所饱含的审美习惯、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在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独特的作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市场繁荣。

给予必要扶持。要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相关部门一道,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扶持。要帮助供应特需物资,有些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如服装、首饰、用品等的制作,需要金、银、铜等,这些要靠政府批拨予以扶持。要利用新闻媒体,切实做好与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与教育,营造尊重、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的社会环境。

培养传承人才。在久远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产生了各自热衷于、从事于本民族的特殊需要的艺人、能人、营销者等这方面的传承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力冲击下,这些人才有不少面临断层的境地。要以抢救的姿态,抓紧做好保护、继承、培养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戏曲说唱、工艺美术等传人的工作,确保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的事业后继有人。要下大功夫,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专门从事保障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的成功企业家、经销商和管理者,使民族文化人才得到进一步传承。

转载自微信号统战新语(tongzhanxinyu